随着全球医药界对疾病致病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,以及药物作用靶点研究的进一步阐明,越来越多新的活性化合物被发现,新的疾病治疗手段被应用于临床,使得全球新药研发也呈现出诸多新的特点。因此,应关注哪些疾病治疗领域,开发哪些新药靶点,以及如何通过技术创新来降低新药研发风险,提高产品盈收回报,已成为业内的焦点问题。通过国际知名咨询机构Citeline公司的Pharmaprojects/Pipeline数据库,或许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当前全球在研新药市场的新变化,及时发现新药研发的新趋势。
1. 整体规模呈现稳步增长
Pharmaprojects/Pipeline数据库收录的在研药品信息,特指那些目前仍处于在研状态的项目。其中,包括临床前项目、处于临床研究及注册阶段的项目,以及增加新适应证的已上市药物。根据最新数据显示,截至2015年1月,全球在研新药数量为12300个,与2014年度的数据11307个相比,同比增幅达8.8%。
从2001~2015年数据来看,全球在研新药数量继续保持稳定增长态势,2015年度新药数量增幅高达8.8%,超过了2014年度的7.9%。从在研药物数量的变化情况来看,2014年新增项目993个,而2013年新增项目数量仅为828个。当然,在研新药规模继续保持平稳增长,也必然会引起研发费用支出的增加。
另外,单从药物数量来看,2015年度在研药物数量(12300个)约为13年前(2002年度)的两倍。据此,我们是否可以推测2028年全球在研药品市场规模可以达到24600个呢?这一点是值得怀疑的,因为目前全球在研新药仍以小分子药物为主,开发难度逐年增大,所以全球在研药物市场规模未来可能会出现增速下滑的情况。但是,从近几年的数据来看,形势尚为理想,短期内增速应该不会大幅下滑。
2. 临床阶段新药增幅明显
通过对比2015年度和2014年度同期处于不同研发阶段的在研药物规模后不难发现,2015年度几乎所有阶段的在研药物,均出现了数量上的稳定增长。据统计,处于Ⅰ期、Ⅱ期和Ⅲ期临床阶段的药物数量分别为1666、2151和808个,增幅分别为8.1%、7.0%和8.6%。处于临床前研究阶段的药物数量为6061个,增幅达10.5%,比2014年度增加了577个,占2015年度新增在研药物项目比例的58%。处于注册阶段的药物数量已增长至107个,增幅最大,高达12.6%。
3. 2014~2015年处于不同研究阶段的全球在研药物数量
通常认为,在这些数据中,最具价值的应该是处于临床研究阶段的在研药物情况数据,从中可窥探到未来几年行业整体发展水平的一些线索。从2015年度的数据来看,处于临床阶段的药物数量呈现出全线增长态势:临床Ⅰ期为8.1%,临床Ⅱ期为7.0%,临床Ⅲ期为8.6%。整体来看,临床研究阶段的药物总数量已增长至4625个,同比增长7.7%。有趣的是,该比例仅次于在研药物整体的增长速度。
回顾往年的临床试验数据后发现,与2011~2013年令人失望的数据相比,近两年处于临床阶段的在研药物情况有所改善。处于临床Ⅲ期的药物数量增幅显著高于临床Ⅱ期。这也从侧面表明,处于研发后期品种的高流失率情况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。
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是,2015年度数据同样显示了一个明显有悖于常理的现象:Ⅱ期临床项目数量明显高于Ⅰ期临床项目数量。其实,这是由于数据的“快照”特性造成的,由于药物通过Ⅰ期临床研究所需的时间往往会比较短,所以在任意时间段,更多的项目会处于耗时较长的Ⅱ期临床阶段。
4. 大型制药企业地位稳固
对于企业层面的分析,主要是根据目前报道的在研项目数量对业内企业进行排名,列出在研产品数量排名居前25位的公司,即Top 25。
排名居前25位的企业,主要是通过收购或兼并小型制药公司来发展壮大的。但是,2014年发生的并不都是大型的收购和兼并活动。其中一个例子是阿特维斯(Actavis),该企业在2014年收购了Forest Laboratories,这也使得该企业在2015年排名中首次跻身Top25行列。
从2015年数据来看,排名居前5位的制药公司分别为葛兰素史克、诺华、罗氏、阿斯利康和强生。尽管GSK的业绩多少有些喜忧参半,但是其仍然占据了排名的首位,产品数量几乎没有什么变化。瑞士制药巨头诺华和罗氏公司,分别位居第2、3位,与2014年的排名相比,仅仅是排名位置发生了互换。从自研产品情况来看,诺华是拥有自研产品数量最多的公司,而礼来则是自研产品占比最高的公司。
当然,2014年医药并购领域最大的新闻当属阿斯利康成功击退辉瑞的强势收购。从数据来看,阿斯利康的产品线规模已经超过了辉瑞,2015年其在研药物数量同比增长了12.7%,已跃居排名的第4位;而辉瑞排名则下滑至第7位,在研药物数量降幅达2.9%。辉瑞近年来研发产品线的状态,似乎只能用“怀才不遇”来形容。当然,从财政实力来看,辉瑞还是更大一些,虽然看起来辉瑞似乎已经输掉了2014年的竞赛,但是谁又能肯定这场对决已经结束了呢?毫无疑问,阿斯利康将会面临更为严峻的形势,如果几个后期研发产品失败,则可能会给其带来沉重的打击。
5. 2015年全球制药企业在研项目数量排名Top 25
虽然艾伯维公司的排名已从2014年的第12位下滑至2015年的第16位,但其还是进一步细化了从雅培公司拆分出来后的战略布局。
尽管对于排名Top25而言,没有太多新内容可讲,但是将这些制药巨头视为一个整体来看的话,其在研药物数量占整个行业活性药物数量的比例已增长至10.7%,较2014年的10.5%出现了小幅增长,这表明大型制药公司的主导地位有所增强。
如果大型制药公司所占份额继续增加的话,对于业内小型公司的发展又有什么样的影响,对于目前制药研发领域的公司数量又有何种意义呢?从2015年的数据不难看出,大量新的制药研发公司正在出现,并在不断加入这场博弈之中。目前,全球具有在研项目的制药公司数量已达3286家,与2014年1月数据(2984家)相比,同比增长了10.1%。其中,仅具有1~2种在研品种的企业数量增长迅速。2014年这些微型制药研发公司的数量为1646家,而目前该数字已增长至1844家。这也意味着,在3286家研发公司中,56%的企业为微小企业,而大量公司存在被大型制药公司吞并的潜在风险。
通过对2015年制药公司总部所在地的地理分布情况进行分析后发现,其与2014年的分布情况基本一致,美国和欧洲地区的制药企业仍是全球新药研发的主要动力来源。从所占比例变化来看,仅英国占比增加1%,而美国占比减少了1%。我国的原研制药企业数量呈现增长态势,但占比有所下滑。据统计,2015年我国共有105家企业涉足原研药品开发,而2014年该数字仅为85家。从增长态势来看,我国有可能会取代韩国,成为亚洲第二大新药研发国。但是韩国制药企业的表现也不可小觑,2015年其原研企业数量达到了108家,而2014年该数字为95家。
6. 不同治疗领域增速各异
当按照主要治疗领域对在研新药项目进行分类时发现,与2014年数据类似,2015年各治疗领域的在研新药数量均未见下滑,但其在增长速度上存在较大差异。通过Pharmaprojects/Pipeline数据库,可对14个主要治疗领域以及生物技术类别的指标情况进行分析。
整体来看,抗癌药物、生物技术类药物、神经系统药物、抗感染药物和复方药物为排名Top5的治疗领域。其中,癌症仍是药品研发的核心领域,抗癌/抗肿瘤药物再次呈现增长态势,其8.7%的增幅与行业平均增速相近。撇开生物技术类药物(这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治疗类别),我们不难看到,抗癌药物类别进一步扩大了其与竞争对手的差距,这一点可从治疗类别和疾病的排名中得到进一步印证。
另外,神经系统药物表现欠佳,数量增幅仅有4.5%,是所有类别中增幅相对较低的类别。在所有领域中,表现最为优越的当属皮肤病和感觉器官类治疗药物,其增幅分别为17.9%和15.1%。在相对较大的类别中,消化系统/代谢类药物的表现较为抢眼,其在研药物数量增幅已达9.5%。需要指出的是,如果在研药物被开发用于多种适应证或疾病,则可能会被重复统计。
将14个治疗领域的药物细分为228个治疗类别,可以与2014年数据进行对比,进而反映不同适应证领域在研药品数量的变化。从排名中不难看出,癌症治疗药物研发呈现出较为有趣的变化趋势:一般的抗癌药物类别大致维持不变;免疫类抗癌药物增长迅速,表明该类药物在癌症领域正逐渐受到重视。此外,我们还可以看到,胃肠道疾病治疗药物对消化系统/代谢类药物的贡献要多于抗糖尿病药物,眼科药物的研发也是风头正劲。在这些类别中,降幅最为明显的药物类别是一般的镇痛药,这完全是因为一类新的阿片类镇痛药正在形成。
在技术相关类别中,重组疫苗和人单克隆抗体均呈现增长态势,后者更是首次进入Top10行列。在生物仿制药领域,基因疗法更是呈现显著、持续增长,其已重返Top25行列,而在2012年和2014年其均跌出了Top25行列。
进一步按照在研药物的适应证进行统计,可将其归入1258种疾病或适应证。目前全球在研药物Top 5适应证包括乳腺癌(在研项目数量为552个)、结直肠癌(413)、非小细胞肺癌(396)、类风湿性关节炎(369)和Ⅱ型糖尿病(368)。其中,乳腺癌继续稳居排名第一位,其在研药物数量同比增长了25%;结直肠癌以17.7%的增幅,位居第二;非小细胞肺癌位居第三,增幅较为显著,高达22.2%。在排名居前10位的疾病类别中,还有另外3种癌症,分别为前列腺癌(3.0%)、卵巢癌(22.6%)和胰腺癌(17.3%),增幅有所不同。入围Top25中的癌症类别还包括非霍奇金淋巴瘤(203)和急性髓系白血病(196),而头颈部癌症(191)和胃肠癌(169)则是今年新入围Top25的癌症类别。
在这些适应证中,类风湿性关节炎排名变化相对较大,已从2014年的第7位上升至第4位,数量增幅达14.6%,而针对银屑病的在研药物数量变化,则反映了皮肤病治疗领域在研新药数量的增长。在那些在研药物数量出现下滑的疾病领域,丙肝类药物是值得关注的,该类药物在经历多年的持续增长后出现下滑迹象。尽管新一代抗HCV小分子药物已经开始进入市场,但由于该领域具有高度竞争等特点,包括Vertex、勃林格殷格翰和诺华等在内的多家公司已经退出该领域,因为其担心自身无法在竞争中获胜。这与十多年前HIV治疗药物领域出现的情况类似,但是该类药物近年来已经趋于稳定。
7. 多角度审视在研新药特点
根据在研药物来源的不同,可将其分为化学合成小分子、生物制品和天然来源药物3类,也可将这些类别进一步细分。毫无疑问,化学合成的小分子物质仍是候选药物的最主要来源。
目前,生物制品呈现出明显的增长态势,尤其是细胞治疗药物。但是,哪些领域的生物制品增长明显,以及生物制品是否会逐渐取代小分子化合物,成为药品研发的核心支柱呢?为了更准确地回答这一问题,需要对Pharmaprojects的趋势数据进行仔细分析,以确定生物制品是否真的像它们看起来那样强势,以致于能够顺利取代小分子化合物药物的主导地位。
经过分析1995年以来的研究数据可知,生物制品自20世纪90年代出现,在接下来的10年中,其在研发药品中的占比较为稳定。自2010年以来,生物制品的发展得到了推动,但是增长较为缓慢。目前,生物制品在在研药品整体中的占比,已从2014年的28.9%缓慢增长至29.1%。但是,如果从过去20年的数据来看,在研生物制品药物的数量,几乎增长了近一倍,表现还是值得肯定的。
从药物给药途径的相关数据来看,2015年在研注射剂药物的占比(47.4%)稍高于2014年(45.7%),而口服制剂的数据基本相当,仅有小幅下滑(36.6% vs 37.6%)。从数据来看,目前在研的注射剂药品要多于口服制剂。尽管口服给药途径对于患者和行业来说都更为适宜,但是生物大分子一般都是通过注射途径给予,疗效和靶向性相对会更高一些。
从在研药物的作用机制来看,目前排名居前五位的作用机制包括免疫刺激剂、免疫抑制剂、血管生成抑制剂、阿片μ受体激动剂和细胞凋亡刺激剂。通过对在研药物作用机制的分析,也可以让我们深入了解在研药物的开发策略以及新的疾病治疗方式。
从药物作用的靶标蛋白来看,疼痛的主要作用目标——阿片μ受体,仍是在研药物最主要的作用部位;糖皮质激素受体仍然位居第二位;前列腺素氧化环化酶2(COX-2)位居第三,药物数量呈现出了大幅增长。在Top10药物靶标蛋白中,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排名提升较快,位列第五位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是排名提升最快的靶标蛋白,其排名已从2014年的第23位提升至第11位。
截至2015年1月,已经确定的在研药物所涉及的靶标蛋白数量为2627个。在过去的12个月,新增靶标77个。该增幅高于2014年初的68个,低于2013年初的89个。创新仍在继续,但是速度较为缓慢。可以肯定的是,目前没有证据表明药物研发创新处于一个扩张的阶段,但是新药物靶点却是在不断发现中。
8. 行业创新走向如何?
大爆炸理论是解释宇宙起源和演化的主流学说,该理论认为,宇宙的不断扩张将会永远继续,但是扩张的速度会出现下降。这样的规律,是否也适用于制药研发行业呢?现实的情况是,研发产品线的扩张每年都在继续,且未看到减速或逆转的信号,但是关于制药行业研发创新难度不断增加的认识,却是众多业内人士所认同的。制药行业的持续繁荣,需要更多新的明星化合物来推动,但是,制药公司也会面临前所未有的商业和成本压力,进而对研发创新带来更多的不确定因素。
值得庆幸的是,业内的大型制药公司正在引导行业走向一个新的创新阶段,而行业内的小型研发公司,其所具有的灵活性和创新性,也在不断为新药研发提供新鲜血液,创造新的发展可能性。同时,在大型制药公司出现的研发品种差异化和风险管理机制,也使行业竞争程度在局部领域更趋向温和,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其在特定研发领域的专业化发展。
新药研发与太空探索领域类似,也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,但是一旦成功了,回报就可能会是一个“天文数字”。当然,为了降低新药研发过程所具有的固有风险,提高研发回报率,新药研发企业还是应当对近年来全球在研新药特点进行全面的了解,结合企业自身特点,做出合理的判断。